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,失眠已经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。长期失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还与焦虑、抑郁、心血管疾病、认知功能下降等多种健康风险密切相关。面对这一现状,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,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“食欲素受体”靶点,为人们克服失眠带来新的希望。
要理解“食欲素受体”的作用,我们得先从人体的“睡眠开关”说起。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精密的生物钟系统,其中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(也叫下丘脑分泌素)是一种神经肽,包括食欲素A和食欲素B,它们通过结合两种受体(OX1R和OX2R)来维持清醒状态。它们就像守夜人,负责维持清醒状态。白天,食欲素水平较高,帮助我们保持警觉;到了夜晚,它的分泌减少,让大脑进入睡眠模式。然而,在一些失眠患者体内,这套系统可能出现了紊乱——食欲素信号过强,导致大脑始终处于“开机状态”,即使身体疲惫也难以入睡。
传统安眠药(如苯二氮䓬类药物)主要通过抑制整个大脑的神经活动来促进入睡,但这种方式可能带来头晕、记忆减退、依赖等副作用。而针对食欲素受体的新型药物则采用了更精准的“狙击”策略。科学家针对食欲素通过OX1R和OX2R这两种受体发挥作用的特点,研发出对抗失眠的药物。日前,今年5月获批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莱博雷生正式在我国上市。这类药物就像一把特制的钥匙,只关闭过度活跃的“清醒信号”,而不会干扰其他脑区功能,因此患者在第二天通常不会感到昏沉,长期使用的风险也较低。
这种新机制的出现,特别适合现代人的失眠特点。许多人的睡眠问题并非单纯的“睡不着”,而是由焦虑、压力或作息紊乱导致的“睡不踏实”。比如,一位经常加班的程序员可能会发现,即使晚上躺下,大脑仍不停回放工作代码;一位高三学生因为考试压力,明明很累却辗转反侧到凌晨。这些情况往往与食欲素系统的失调有关。临床研究显示,针对该靶点的药物不仅能缩短入睡时间,还能减少夜间觉醒,让睡眠更加连贯——这对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职场人群和青少年尤为重要。
当然,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钥匙。良好的睡眠习惯仍是基础:固定作息时间、睡前远离电子设备、避免晚间剧烈运动或饮食等。尤其对于中老年群体常见的“早醒型失眠”,或是年轻人因手机依赖导致的“睡眠拖延”,行为调整比药物更为关键。而食欲素受体药物的价值在于,它为那些生活方式调整后仍受困于失眠的人提供了新的选择,特别是避免了传统安眠药可能带来的耐受性问题——有些失眠患者发现,原来的安眠药越吃效果越差,不得不加大剂量,而新机制药物在这方面更具优势。无论是传统安眠药还是食欲素受体拮抗剂,失眠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。
卫材全球高级副总裁、卫材中国总裁冯艳辉女士表示,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实现了从“强制镇静”到“自然调节”的治疗突破,为失眠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式和管理工具,帮助患者重塑自然睡眠节律。卫材中国药业与京东健康达成战略合作,双方将共同搭建“睡眠中心”,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,打造全链条睡眠生态圈。
融正配资-配资炒股免费-证券配资APP-股票加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